昔日崇謙

昔日崇謙

張瑞榮長老

 

 

在新界成為英國租借地初期約為一九零三年,有廣東省寶安縣布吉鄉巴色會退休牧師凌啟蓮者,偕同家人來新界粉嶺購買田地發展農業。當時崇謙堂村現址為禾田一片,凌牧師乃擲資將附近田地購買並建造村屋數間,以安置佃農。其後更於一九一零年與彭樂三先生合建一永久居所,即現今崇謙堂村乾德樓。

 

 

一九零三年開始,凌牧偕同長子凌善元牧師向農戶及附近客家人仕播福音,至一九零五年冬即有十數人決心歸主,凌牧有見及此,立即請求巴色總會差派傳道人到來開基立堂,得總會派來寶安龍華鄉彭樂三先生為第一任傳道人,並租得村屋兩間為佈道所及住所之用,此即為崇謙堂第一崇拜用之禮拜堂。由一九零五年至一九一二年,信主人數漸增,一九一二年冬彭樂三先生因新界發展日益旺盛,尤以地產及按揭物業等各種經營為甚,欲向此方面發展,乃向總會呈請辭職,得總會批准並調寶安烏石岩鄉張和彬先生到來接任,張先生到任後,因其善用中藥治病,對於小兒麻疹之治理更為精通,故極得鄰近鄉村村民愛戴,張先生於是乘機向各客家人仕佈道,信者日益增添,而南華莆村由當年村長林佰如先生率領全村歸主,張先生不辭勞苦每禮拜日上午十一時在崇謙堂講道後,即步行至南華甫村主持禮拜,每逢聖誕節夜及日,舊曆新年及復活節,南華莆村教友,男女老幼都來崇謙堂參加崇拜,其熱列情況非筆墨所能形容。

 

 

一九二四年教會領袖凌善元牧師、彭樂三先生、張和彬先生、林柏如先生及陳桂材先生等見到每主日崇拜教友人數眾多,舊堂無法容納,即倡議建造新堂以容納更多聚會人數,舊堂兩間村屋(已在一九一八年購買妥當)則作為傳道人住所。 一九二五年,適值香港海員大罷工略有影響,籌備建堂進行至一九二六年冬季,已購得崇謙堂村前面正中地址,約二千五百平方尺,即興工建造,至一九二七年春四月十八日復活節期間完成,並舉行獻堂開幕,由巴色差會駐港之紀振綱牧師啟籲,當時除各堂代表參加典,更有救恩堂詩班擔任歌頌,本堂亦組成老少混合詩班,齊聲頌讚我主洪恩,張和彬先生於一九二九年春退休,由崇真總會調來徐錫清先生接任,教會亦日趨進步。

 

 

一九三一年教會主腦人物彭樂三先生有見於政府法例嚴格管理墳地安葬事宜,乃立即向大埔理民府申請崇謙村後植松山地一幅,為教會墳場,幾經奔走,卒蒙立法局批准,成為新界唯一有教會墳場之教會。彭先生之功勞誠不可沒。

 

 

一九三四年,香港區崇真會因經濟困難,促請本堂從一九三五年起即須自立,幾經洽商,始允每年由區會補助一五十元,以五年為限,於是,當年教會三老者凌善元牧師、張和彬先生及彭樂三先生,挺身而起,自願負起教會一切工作,主持講道由此三元老輪流,至探訪則由張先生擔任,本堂所有聖工,因得維持,教會且可每年節省約五百餘元,由是庫款日漸增進,凡此皆上主因賜。而凌、張、彭三位教會元老,為主勤勞之精神及為本堂奠定基礎之苦心,誠可佩矣。凌牧長公子凌道揚博士,於一九三六年初到廣任農林局長職,凌牧因往廣州探視子媳不幸突然生病,雖入醫院治理,三兩日間即病逝於廣州,但張彭二老卻不因此氣餒,仍勉力維持,教會更見進步。至一九三七年冬日軍侵華,內地避難來此者日眾,其中不乏信主兄弟,會務日繁非有專責傳道人不克應付,董事會因而決議,由一九三八年再聘請主任傳道,當即選定萬自新君由禮賢會到來就任。

 

 

一九四零年正月一日為崇謙堂舉行自立開幕典禮,到賀嘉賓有區會各堂代表,更有救恩堂、深水埔堂、九龍城堂三堂詩班,本堂亦有正式詩班參加,可謂空前盛舉,由曾恩蔚區牧講道,引證舊約撒加利亞書第四章「純金燈台旁兩棵橄欖樹」勗勉教會長輩,應負起祈禱責任,教會青年應在真道上力求長進更為自己積成美好根基,持定真正生命,預備為主使用成為教會柱石,榮耀主名,會後設茶點招待來賓,由本堂青年招待。並得從謙學校借出校舍應用。

 

 

一九四一年冬十二月八日,日本軍閥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首當其衝,港九各教會遭受嚴重影響,本堂自無例外,惟幸萬自新君始終站定崗位勉為其難,留堂工作,但教友大部份俱散往中國內地,逃避戰禍或尋求生活,所以主日聚會僅得二、三十人而已。

 

 

一九四三年冬十二月二十日,張和彬先生息勞歸主,享年七十六歲,葬於本堂墳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八月卅日香港重見光明。避難內地諸教友,陸續歸來,本堂教會乃漸次恢復蓬勃氣象焉。

 

 

一九四六年春﹙民國三十五年﹚,萬自新先生調任區會所屬新界窩美崇真堂主任,本堂另聘請萬福新牧師前來接任,萬牧師夫婦,為主作工,極之勤勉,且秉性忠誠和藹,深得教友愛戴。彭樂三先生於一九四七年七月﹙民國三十六年﹚,於本村息勞歸主,享壽七十四歲,玫本堂忽有元老凋謝之感。惟幸先生諸公子均能光大先業,如彭朝仁先生與彭朝安先生等,對本教會之發展,均極熱心。而萬牧師得主重用,平日對內培靈,則循循善誘,能使教友熱誠日增,對外佈道,則依主帶領,善能得人,使歸主信道者日眾。由是主日崇拜,聖堂既有坐位不足之感,若遇奮興佈道,則向隅信徒,幾無插足餘地。而自大陸轉變,其遷居本區域而至本堂聽道者,亦為數甚眾。

 

 

一九四九年夏,董事會遂毅然通過擴建聖堂計劃,隨即刊印捐冊,由萬牧師繕就公函,連同分寄各地友好同道,及主內會友,蒙主賜福,聖靈感動,各地捐歎,陸續匯回。惟越年以韓戰爆發,建築器材,價格飛漲,未克即為與工。至一九五一年,經故凌善元牧師長公子凌道場先生之苦心奔走,及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之協助,得香港賽馬會慨允由其慈善款中撥贈五千圓,作為補助本教會擴建聖堂之用。本堂董事會,即為進行興工擴建事宜。並得大埔墟張貴先生代為設計劃則,南華莆信徒所設南華建築公司負責承建。至是年十月十五日晨,即由凌道場先生動土,徐黃英桃女士奠基,宣告興工。擴建期間,並得凌日光先生出借其禾坪,為主日露天崇拜之用。建築工程,蒙主眷佑,得順利進行,依期完成。此擴建聖堂,分上下二層,上層為禮堂,可容四百坐位,樓下則闢為青年部、圖書室、接待室、主日學課室及文娛活動室等。全部工程,共用港幣四萬零數十圓,而所收捐款,亦適足應付。誠上主奇妙恩賜也。

 

 

本堂擴建已成,乃於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午十二時,舉行獻堂典禮,由區會洪德仁區牧主禮。講詞引舊約以賽亞書二十六章第十五節「耶和華,你增添國民,你得了榮耀,又擴張地的四境。」為題,謂本堂由肇基而建堂,由舊堂而擴建,前後不過四十餘年,而信徒竟有四百餘眾,其所以能如此者,其原因固由於神助,亦在於人為,蓋工作人員能與教友結成一片,熱心與人合作,即熱心與神合作,與神合作自能獲得神助,本區會屬下各堂,其發展與進步,鮮有如是神速者,然與其謂為神速,毋寧謂為神助更妙也。惜此次聖堂擴建,其始事倡導與竭盡心力之萬福新牧師,因年數漸高,其在南洋之兒孫一再促其告老休養,先於擴建工程開始前半月,乘飛機遠赴北婆羅洲團聚,未及參與獻堂盛典,不無遺憾耳。所幸後繼有人,本堂經於是年九月,聘得前由總會選派至新界沙田道風山信義神學院深造之周天和先生,來堂接理主任之職。周先生於神學及國學,造詣俱深,又擅長國語與粵語,對會務推進,游刃有餘,並得韓士漢先生夫人謝慧英女士,出任女傳道職,更覺上主為本堂預備周全,恩典愈為難忘懷也。

 

一九五三年夏,謝慧英女士以隨夫韓士漢先生,赴馬來亞傳道,辭去本堂職務。而周天和先生亦於一九五四年夏,赴瑞士及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辭去本堂主任職務。本堂得區會協助,調聘原任本區所屬新界西貢崇真堂之傳道主任湯兆靈先生前來接理。湯先生英年有為,處理會務,井井有條,其夫人麥寶屏女士,亦協助會內事工,故會務乃蒸蒸日上。

 

 

一九五六年,並加聘張道容女士為女傳道,協助探訪與宣道等工作。

 

 

一九五七年夏,按區會決議立徐恩祥、湯兆奇、葉貴廷三先生及本堂湯兆靈先生四位宣教師為牧師,雖四位悉於西營盤救恩堂舉行封職典禮,未及接納本堂所提分堂舉行之建議,然為本堂在任傳道人晉封牧師聖職之首次,亦至可慶也。

 

 

抑本堂董事會,為廣傳福音,提高兒童教育水準計,曾於一九五六年十月,決議創辦木堂幼稚園。先是本教會自一九二四年,以原擬向政府購買之村左山顛,經政府指定,只能建築學校,不能兼建教堂,而另購宣道所地基,該新建之從謙學校於一九二五年落成後,即已與本堂不發生隸屬關係,而該校又為完善小學性質,無法容納小學以下之幼稚學生,本堂董事會因有是議,並即通過以主席張瑞榮及董事張恩麟、洪福康、張瑞雲、朱靈潔等五位為籌備委員,羅香林、凌道揚、張恩麟(一九六八年夏張先生辭職,改選徐贊賢先生繼任)三位為註冊校董,以羅杏林先生為校監,凌道揚夫人崔亞蘭女士為校長,即向教育司申請註冊,蒙主引導,及本堂婦女部為代籌集開辦經費,一切進行,均稱順利。至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日,遂於本堂樓下改闢課室,正式開學。並設置校務委員會,以策劃校務。幼稚學生由初期之四十餘人,數年間增至二百餘人,成績卓著,斯乃蒙主恩賜,與堂內兄姊愛護,及崔亞蘭校長等力求改進之所獲致也。惜本堂前傳道主任萬幅新牧師,自前歲由北婆羅洲返居本村依女婿張瑞榮主席家後,一九五八年四月十四日,遽爾息勞歸主,享壽八十三歲,致本堂兄姊,一方盼望上主,一方亦不勝悼念耳。

 

 

至本堂之教會組織,則以堂議會為最首要,由堂議會於每二年選舉董事一次,由董事會互選正副主席與各部分負責人員,另設青少年部,由部員選舉正副部長青年部長亦為當然董事,另由堂議會選舉長老,依教友人數而增加,戰後初為長老二人,旋為三人,繼增為四人,均為當然董事。自一九五零年至七三年,董事會主席為張瑞榮先生,副主席初為張恩麟先生,一九六八年至七三年則改為羅香林先生。至長老,則自一九五零年至五一年為凌王沐恩女士與張江俊貞女士。一九五二年至五四年,為徐賜禎先生與徐陳庚娣女士及徐黃英桃女士。一九五六年至六五年,為凌道揚先生、羅香林先生、徐陳庚娣女士及徐黃英桃女士。一九六六年至七三年,為凌道揚先生、徐陳庚娣女士及張瑞雲女士。黃英桃長老原籍鶴山縣,少時曾於廣州肆業,後與同邑徐兆芬先生結婚,即偕赴美國紐約,經營洗衣館與餐館,生意極佳,戰後未幾,徐兆芬先生不幸去世,黃女士即令其子富來繼承先業,而己則歸至香港新界粉嶺,於崇謙堂村相鄰之安樂忖,建樓居住,並即加入本堂教會,參加探訪與佈道工作,熱心事主,並奉獻其在粉嶺聯和墟附近之農田三斗種,為教會產業,深為本堂兄姊所敬重。惜以乘車跌傷 展轉床席,不幸於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九日,息勞歸主,享壽七十四歲。而陳庚娣長老,則原籍五華,自少信主,後與同邑徐仁壽先生結婚,相偕來港,徐先生創辦九龍華仁書院,於本村營建石廬巨廈,並主辦本村從謙學校,均深得陳長老內助。尤以熱心教會工作,並教育諸公子如徐家祥、徐聲祥、徐萬祥、徐世祥、徐謙祥諸先生等,成為本港政界學界與商界之傑出英才,蔚為女界典型 惜於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息勞歸主,享壽八十有四。二長老獲主重用,果實豐碩,自無遺憾,惟盼望上主更扶持本教會耳。

 

 

惟是聖工愈益擴張,則教友愈益增加,教友愈益增加,則又須再為擴建聖堂。本堂教友,稽諸計籍,已逾千人,而現有聖堂,復覺狹窄,每主日崇拜,稍後至者,輒無坐位。而所附設之幼稚園,亦以學生日增,難盡收容。本堂董事會,有見及此,因於一九六二年決議再度擴建聖堂,並召開堂議會,決議於現堂右側山坡,向政府申購,作為擴建新堂及傳道人與職員等宿舍,並附設幼稚園之用。即發起擴建募捐。其辦法為鼓勵會內兄姊,每人每月認捐若干圓,按月繳交至擴建完成為止。蒙神引導,會內兄姊,踴躍認捐,甚至已遷居別地之會友,亦按期邀交。向政府申購諸工作,亦著著進行。並得廖學人劃則師,為代劃則。又蒙西差會允為補助建築費二十萬馬克。至一九六七年,本堂董事會,復決議分發捐冊向社會賢達與教會內外友好,擴大捐募,俾藉眾擎,共襄聖舉。本可早日動工,惟值區會所屬一支會,與區會主體,一度意見分歧,教育司對本堂擴建幼稚園事,延緩批示,迄該支會與區會復合,教育司批示照准,教會立即進行各項擴建計劃,並促請政府早日批准圖則。

 

 

一九七四年夏,蒙政府批准所有建築手續,以是招標建築,由香港陶記營造公司以一百三十一萬元投得,此疑包括建築通道(可行汽車)約五百尺在內。一九七四年秋末主日崇拜後,由故會長王新民先生主持動土典禮,到場參加者,除詩班之外,有本堂全體長老、董事及教友約二百多人,翌日建築公司即開始整理地盤以便建築屋宇,但鄰近村民以侵佔及破壞風水為埋由,力加反對,而且利用當地歹徒諸多恐嚇,教會本看基督的愛,不與惡人作對,寧願放棄該處地基,從新物色更為理想地點 而全體教友對建造新堂意志更為堅決,並不因遭受挫折而畏縮不前。

 

 

一九七七年,經幾位董事仔細策劃,認為崇謙堂村口左側地段堪為建堂之用,因即與業主接洽購買,計共用一十五萬七千四百九十八元購得兩塊田地,前面一塊作為建造新堂,後面一塊則作為運動場,總共面積約有二萬二千平方英尺。

 

 

一九七八年與政府洽商,將山坡地上地段交回政府,獲政府豁免補償地價,並批准在新購地段建造新堂,起草辦理交換手續。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二日,簽約手續完成,以是則師重新畫則,經三年多時間,始得政府批准建築圖則。並由廖學人則師負責招標建築,當即由陶記建築公司以二百三十萬元投得。

 

 

一九八二年五月,適值巴色母會東亞總牧都謀道牧師到港巡視,遂請都牧師到來舉行動土典禮。五月二日禮拜日主日崇拜前,本堂兄姊很多提早到來先參加動土禮,然後參加主日崇拜,各人心情都非常快,一同頌主鴻恩。興工初期因為天雨略有阻滯,尤其是地基工程,但是年秋後,工程進展極為理想,以是在聖誕節前即十二月十九號主日崇拜後舉行奠基,由巴色會駐港代表陸漢思牧師主禮,崇真會會長張惠民長老及周天和牧師祈禱,本堂主席張瑞榮長老讀經,本堂詩班歌頌,主為磐石永遠堅立,參加兄姊有二百多人,一九八三年夏初建堂工作已接近完成,所餘內部裝修設備,經各董事詳細研討後,一切設備俱按照計劃逐步完成。查新堂內容:二樓為禮拜堂,樓下則為幼稚園、職員住所相連在另一座。在該座地下一層則有辦公室及副堂,副堂可容六、七十人,每層俱有洗手間設備,可謂盡善盡美,堂外有花槽可種植時花,停車場可停泊六、七架汽車。各項建築工程及內部裝修完成後,遂決定舉行獻堂開幕典禮,經董事會議定為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禮拜日。但為著適應崇真會各堂兄姊參加典禮起見,開幕典禮在下午三點正舉行。是日各堂主任牧師,主席及各兄姊、嘉賓等都準時光臨,熱烈情況難以筆述,連同本堂教友人數不少於一千人,堂內擠得水洩不通。典禮開始先在舊堂舉行簡短主日崇拜,後由主禮人及詩班領導向新堂進發,直至二樓禮拜堂正門,由建築師廖學人先生將門匙交本堂主席張瑞榮長老,轉交崇真會會長張惠民長老,再呈交巴色會駐香港會長陸漢思牧師,由陸牧師啟籲,並引導會眾進入堂內,當時鐘聲大鳴,電風琴美妙琴音更為動聽,會眾就座後,崇拜開始,由本堂主任湯兆靈牧師任主席,張惠民會長、葉貴廷牧師、余偉雄牧師及尹歡紅姑娘讀經,湯兆奇牧師及陳愛仁牧師祈禱,曾國英區牧獻堂,周天和副區牧講道,本堂詩班歌頌,典禮完成後,攝影及茶會招待來賓在樓下舉行,是日天氣良好,雖在崇拜禮時略有些微雨水,但不旋踵已天色放晴,兼且地方及房舍廣闊,所以影響不大。回顧建造斯堂事土,可謂備嘗艱苦且歷盡辛酸,由開始至完成,足經過二十年時間,其最令人心痛者,是熱心事奉及愛本堂之羅香林長老及其夫人,熱心愛主愛教會之黃英桃長老及陳庚娣長老等,俱在籌建期間,先後逝世,未能目睹新堂完成,不無可惜。但願他(她)在天之靈,得享更美好之天堂福樂,在此也致謝本堂各位長老、董事、牧師及兄姊,無論老幼,都能以堅定的信心,抱著同一心願,完成此一艱巨工作。





此文章來自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  
此文的網址是:   /modules/tinyd1/index.php?id=3